编者按: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并提出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新时期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呈现出了哪些创新发展新趋势,如何进一步加快高质量人才培养以及智库应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问题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三个第一”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如何正确理解“人才是第一资源”?
1.“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起来”的强大驱动力
李国强: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三个第一”的辩证关系,“三个第一”是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的关系,其中充分强调了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把人才的定位从根本性资源、战略性资源明确定位为了“第一资源”,明确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把人才体现于发展和创新的协调统一之中。当今时代,无论是科技竞争、企业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
“十四五”《规划》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系列战略充分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现实中,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保持快速发展、抓住机遇走在世界前列,就要紧紧抓住“第一资源”。中华民族崛起,“强起来”必须靠创新发展,必须靠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2.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历史理解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才,人才是源头活水、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关于人才的典故、美谈数不胜数。从“三顾茅庐”“求贤若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脉相承,无不述说着“人才兴则国家兴”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
我们党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有着光荣传统。毛主席曾讲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大国兴衰的历史也证明,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兴衰与科技生产力的变化密切相关。《大国的兴衰》一书,反思过往500年世界各大国兴旺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就在于此。只有创新才能在世界潮流激荡中站稳脚跟,才能在持续健康发展中强起来。
3.“人才是第一资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
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要素与日常所讲“生产要素”二者一致,包括劳动、土地、资本、科技、信息、数据等。在诸要素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引领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先进生产力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经济学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增长理论经济学,也均讨论肯定了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做好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重大的任务
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种资源的首要位置,完善人才制度,把管理的落脚点定位在让人才资源释放最大能量上,向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统筹产业发展与人才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形成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人才兴助产业强,不断优化人才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问题二:我国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近些年在人才工作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又呈现哪些新趋势?
1.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新进展
李国强:一是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破除人才发展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人才政策不断完善,解放和增强了人才活力。
各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人才需求,重视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统筹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力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服务保障等政策措施和一系列人才计划工程、项目,为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出了宝贵探索。如北京市启动“海聚人才工程”、广东推行“珠江人才计划”、山东实施“泰山学者工程”等。
二是在促进人才流动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有专项引才、产业引才、赛事引才、机构引才、柔性引才、放权引才等;探索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扩大寻找范围、拓宽发现渠道、延伸举荐领域,扩大人才体量。为了吸引人才,一些地方以至于发生了“抢人大战”。
三是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上,人力资源市场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人力资源服务业成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22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加大资助扶持力度,提升了人才服务水平。
2.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一是全球创新型高端人才竞争加剧。从世界产业发展趋看,传统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加速变革,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全球制造业的产业形态结构、组织方式、发展生态、竞争条件正在加快重塑,对全球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人才的国际流动和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便利的条件。只有那些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能够对人才进行规范开发和合理激励的国家和企业,才能真正营造核心竞争优势,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主动权。
二是随着促进人才流动相关政策的优化完善,人才流动工作不断增强。人才加速向重点都市圈与城市群流动,向中心城市流动;人才在岗位、行业、城市之间流动频繁,企业之间、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使企业招聘到适配人才、留住核心人才,成为一大难题。
三是随着大智移云物等新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新职业人才需求旺盛,新职业人才远远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四是灵活就业形态大幅增加。共享用工等新就业方式不断涌现,平台就业等新就业形态正日益成为多渠道就业的新增长点。随着人才流动越来越少受到地域、制度、成本或信息方面的限制,以及灵活就业形态的制度性安排,人才有可能不完全依附于任何一个组织,企业用工需要适应这种新机制。
问题三:您刚刚提到了一些地方出现“抢人大战”,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现有人才供给和人才结构的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李国强:这种现象说明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既有人才活力释放的一面,也体现出人才供给总量和结构不足的一面,做好人才总量的增量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我国人才供需总量缺口大,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
总量上看,我国不仅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也缺乏将核心技术应用推广的产业化人才。目前,我国有各类技能人才达到2.2亿人,其中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约占技能人才总量27%,可喜的是我国若干重点领域接近43%了。有关数据显示,日本所拥有中高级技术人才占到40%,德国占比超过50%。与之相比,我国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比存在不小差距,显著不足。据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电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最大,均在900万左右。由上可见,我国人才总量上难以匹配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的发展需求。
质量上看,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世界第一,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存在脱节,就业市场上人才供给也是结构性短缺严重。有数据显示,美国80%的工科毕业生可胜任世界500强的相关岗位,印度是25%,而我国的胜任率是10%。
总体上来看,我国高端人才不够用,实用人才不好用,特殊人才不会用的问题一直存在,人才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是我国人才生态链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人才技能需求快速变化。解决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问题,事关创新发展大计,事关缓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涉及到企业人才队伍健康发展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高质量人才培养既是满足人才需求,也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的当务之急。
对此要提高认识,人才工作既立足本地区本单位需要,也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的看待。做好人才工作,一方面通过人才流动形成人才高地,形成人才集聚优势,一方面要立足自主培养,加固国内人才供给基础、提升人才供给总量。
2.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怎么解决人才不足问题,靠谁来解决?要发挥人才生态系统各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力量,尤其要发挥企业等在人才培养上的主动性、能动性,企业应该与政府共同做好人才增量这篇大文章,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当前,我国企业人才工作,除极少数头部明星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外,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抓现用、不做战略性人才储备、高水平研发人才不足等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一是由于员工流动性大,企业不愿投入力量培训;二是企业内部员工自考、自培转型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周期长、难度大,一时半会也满足不了企业需要,因而企业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培训人才;三是企业自身不断重组裁员,导致员工不安心,不满意职场,经常换工作跳槽;四是企业借助互联网和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整合外部资源,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资源的无时差供给。
人才资源不是一种自然资源,是需要培养开发的,而且是“干中学”而形成的,是一项长期工程,职业能力真正形成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培养和丰富的实践锻炼,需要高校、企业和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投入于人才培养,通过实训基地、产业基地、产业示范园等产教融合,不断开展继续教育,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才能反映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现实需要,有效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效对接、深度融合。
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是创新要素配置的主体,既要最大限度利用企业存量人才资源,包括人才的选拔配置、人岗匹配,提高组织效率,避免人才浪费,实现人才有效供给;更要自觉承担培训、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也是企业作为经营性组织的内在要求,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教育培训是企业保持领先优势的关键因素。
3.政府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建设
自全国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来,政府多措并举,对于产业人才技术技能提升,提供了法律、政策全方位支持保障,努力克服产业人才培训投入不足等问题。我国人才工作也在从注重以量取胜向以质为优转变,从注重就业需求侧向注重就业供给侧转变,从产业部门不抓人才、人才部门不抓产业“两张皮”向产才融合转变。在人才培养中,政府要加大对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状况的分析研判,对区域优势产业、重点产业人才底数、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信息准确把握,根据产业结构及企业经营模式变化,开展技能需求预测和检测,及时发布人才信息等,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推动产业人才队伍壮大。
问题四:除此之外,您认为智库在人才工作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加强智库建设?
李国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发挥智库作用,加强产业人才智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切实抓好。产业人才事业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才事业发展,面临一系列发展和改革的挑战,需要智库提供智力支撑,需要加强一流产业人才智库建设。